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,华国锋需要烧起的远不止三把火,可偏偏又缺了助他烧起火的好帮手。
为此,华国锋不惜“两顾茅庐”请胡耀邦出山救急,胡耀邦却接连拒绝。
而华国锋两次邀请不成的人,叶剑英却只用几句话就把人说动了。
叶帅举贤
毛主席走后,新中国宛如失去一根定海神针。
华国锋有意带领新中国走上更高的舞台,但前提是先整顿好“家务事”,稳下稍显动荡的政局。
拉帮结派的乌合之众还在蹦跶,搅得风气浑浊,华国锋一天也忍不了。
而这时华国锋发现自己面临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,那就是他缺人,尤其却能稳住局面的人。
有能力、有资历的老干部们,不是被逼得隐退,就是为避开是非而不愿再轻易入局。
好不容易拔除组织内的害虫,空出重要岗位,可他选来选去总选不出合心意的人。
面对堆积成山的事务,华国锋一时难以下手,求贤若渴。
可要让他自己去找贤才,他一没那么大脸面,二没那么深交情,也不清楚谁最适合那些空出的岗位。
正当他心焦时,德高望重的叶剑英及时站了出来。
叶剑英在党内人脉广,对各个老干部比较了解,而且还对其中不少人施以援手,或多或少留了人情。
这些人情就在这关键时候发挥出作用,叶剑英一一向华国锋举荐人才,并亲自当了几回说客。
例如张爱萍,曾有人三请出山都以失败告终,最后还是叶剑英出面才说动他。
当初张爱萍蒙冤,叶剑英得知情况后帮助他与家人团圆,并在后来为他提供保护。
张爱萍一是为了还叶剑英的恩情,二是为了报效祖国,于是接下研制洲际导弹的重任,为我国做出了重大贡献。
又例如曾任国务院副总理,却被迫退出政坛16年的习仲勋。
叶剑英敢选敢用,一请人出山,立马安排了一个“把守南大门”的重要职位。
连习仲勋自己都觉得不一定能胜任:“觉得任务很重,心里不太踏实。”
叶剑英却对他大力支持,而习仲勋不负所托,上任广东省后做出一番辉煌成绩,平反了许多冤假错案。
可以看出凡是叶剑英推荐的人,一定是眼下最合适可靠的,成为华国锋优先拜访的人选。
当叶剑英推荐胡耀邦,华国锋同样去了,说起来,他们二人还算是熟人。
就在华国锋去拜访前,叶剑英曾派儿子先行探口风,问起胡耀邦对人的印象。
胡耀邦说:“很熟,同过一年半工作哩。”
谈及对华国锋的看法,胡耀邦话语间还满是赞赏,夸对方是“接班人”、“英明领袖”。
然而华国锋两次邀请他出山,他却次次都拒绝。
两顾茅庐
华国锋与胡耀邦早在1963年便相识,还当过一年半同事。
1963年,华国锋正在湖南省任职,恰好胡耀邦自请去地方工作,从北京调到湖南,和他做了同事。
虽然对方是北京来的,但华国锋并未想着讨好,对他一视同仁。
大家住什么样房子,华国锋就给人安排同水平的住处,嘴上歉意道:“地委的住房条件很差,房子很简陋,要委屈耀邦同志了。”
而看到简朴的住所,胡耀邦还能笑着说比他在北京的好。
并且他既没不懂装懂,也不颐气指使,而是虚心向华国锋请教。他的表现令华国锋明白,这是来干实事的。
多交流几句后,华国锋更是惊叹于对方丰富的理论知识:“你的理论水平高,经验丰富,我们欢迎你!”
初次见面,二人都给对方留下了好印象,在日后又不断加深。
所以多年之后,提及华国锋,胡耀邦仍印象深刻,赞不绝口。
有共事情谊打底,华国锋对邀请胡耀邦出山颇有信心,满怀期待登门拜访。可令华国锋没有想到的是,胡耀邦居然拒绝了。
其实从胡耀邦的经历来看,他拒绝并不算奇怪。
颠倒是非、强加罪名等事在他身上发生过不止一次,一次接一次的打压,令逐渐远离了决策中心。
后来甚至被迫退出政坛,同时担一身骂名,受人折辱。
与有同样遭遇的老干部们想法相似,他宁愿默默无名过完余生,也要远离是非,以免又惹一身腥。
即便是华国锋亲自来请,这份量依旧不足以打动他。
不过华国锋并未因为他的一次拒绝就放弃,不久之后再次向他发出了邀请。
古有三顾茅庐才请出诸葛亮,只要能得一名干将,华国锋不介意多请几次。
可惜,华国锋又一次失望而归,胡耀邦似乎铁了心不再入政坛。
无奈之下,华国锋只得求助叶剑英,毕竟无论论情谊还是面子,都是叶剑英更有份量。
巧的是,叶剑英也不是第一次请胡耀邦出山了。
更早的时候,那时毛主席还在世,而胡耀邦由于种种原因,处于停职反省期间。
是叶剑英惜才,力举对方复出。虽说那次复出的结局实在惨烈,可也证明了对方的才干,否则叶剑英不会一再推举他。
为了不使明珠蒙尘,叶剑英欣然向对方发出邀请,并只用几句话成功把人请出山。
1977年2月,叶剑英约胡耀邦来自己家,为华国锋做说客。
面对看似对从政死心的老朋友,叶剑英没有说什么大道理,或者用大义压他。
叶剑英只说:“你还是出来工作好,也是帮助我嘛!我看也好,党校远在西郊,是非少点。”
华国锋为胡耀邦安排的岗位是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,正如叶剑英所说,不是太重要的部门,是非少。
但中央党校又正是冤假错案扎堆的地方,适合想干实事的人去。
听了这几句话,胡耀邦总算被打动了,何况叶剑英对他有救命之恩,他深信对方不会害他。
重得重用
1965年6月时,叶剑英前往西安考察军事工作,在饭局上见到了胡耀邦。
那时胡耀邦处于人生低谷,不仅生着病,病中还时常要受批判。
每当他病情稍好,立马又会被折腾得住院。病与精神压力折磨得他形容憔悴,他想走,却找不到出路。
叶剑英一看便知他陷入了麻烦,与他单独聊过之后,对他的处境深表同情,但仅是口头安慰几句。
见叶剑英都提不出法子,胡耀邦只能苦笑认命,也不央求他帮自己脱身。
结果离开那天,叶剑英指名要他送行,到了机场仍不放人离开。
“再聊一会儿嘛。”一边说,叶剑英一路把人拉上飞机,紧接着就下令起飞。
等胡耀邦回过神,飞机已经起飞,纵使别人来追也绝对追不上。
叶剑英这一招出其不意,成功带胡耀邦逃离麻烦,免得对方继续受磋磨,相当于救他一命。
胡耀邦从此对叶剑英不但有崇敬,更有无限感激,他一句话抵别人十句。
因此好好思考过后,隔月他便走马上任,一举处理了不少案子。
重回政坛,他凭借过硬的才干获得了华国锋的青睐,并未止步于副校长。
华国锋曾与他两次促膝长谈,推心置腹。
首次长谈是在胡耀邦复出的同年12月,当时华国锋正着手处理乌合之众,向他倾诉自己的烦闷,讨论如何处理最好。
胡耀邦也不藏拙,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。
二人一谈就是七个小时,讨论的酣畅淋漓。
第二次长谈相隔半年多,在1978年7月,这次长谈充分体现出华国锋对胡耀邦的看重。
从下午三点谈到凌晨一点,长达九个半小时。
华国锋谈的很多,从粮食作物谈到钢铁石油,又从外贸谈到人才管理,全程用商量的语气。
他把国家大事摆到桌面上,掰开了和胡耀邦谈,与他商量对策,谈到最后还意犹未尽。
胡耀邦逐步重回决策中心,而叶剑英至始至终作为标杆为他指明方向。
权势迷人眼,到了叶剑英晚年,关于担忧他不愿放权的声音越来越多,许多人都在等着他做决定。
包括华国锋,也包括胡耀邦,实在是历史上让一人掌权太久的教训太多。
“新陈代谢”成了一个话题,叶剑英毫不避讳:“有人提议老同志要让位,讲的道理很对,新陈代谢嘛!”
叶剑英不忌讳谈放权,他强调的是“传帮带”,放权之前得找到接班人。
该放权时,叶剑英一点不留恋。他是第一个主动请退休的中共领导人,为废除领袖终身制开了个好头。
甚至他还大度勉励后来者,鼓励新人向上发展。
直至逝世前,叶剑英都坚持推动新老血液交换,不但以身作则,还带动一批老人主动退位让贤。
叶剑英的做法影响了不少人,其中就有他看好的胡耀邦。
胡耀邦追随叶剑英的脚步,在位时尽心尽责,退休后依旧心怀国家。
此后直至逝世前,为国家散尽最后一丝余热。